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百三十三章 粮价不对劲了(2 / 2)

刘怀文嘿嘿讪笑一声, 不再说话,就连宋玉成跟孟繁志也跟曾诚等内阁大臣一样,开始低头修仙。

朱劲松都被这些人给气笑了。

国库里没钱?

要是从账面上看, 国库里现在确实已经没有银子了,因为国库剩下的那三万万两已经变成了铁路、公路、桥梁、河道、社学等等基建工程的预算。

可是,这份预算是未来五年的!

从拿到和珅和中堂的家产那天开始算起,到现在为止,一共才过去多长时间?满打满算也就是一年多那么一点儿,真正花出去的银子也就是一万万两左右,国库里现在最少还有三万万两银子!

还有每年上亿两白银的赋税,这些钱可都存在了国库!

朱劲松简直快被气抽了——这些人,尤其是刘怀文,他们就不能看着内帑里有钱,只要内帑里有点儿余钱,他们就想弄到国库里面去!

从这一点上来说,朱劲松这个大明皇帝可比钱聋老狗差的远了。

人家钱聋老狗都是想办法将国库的银子变成他自个儿的,和珅和中堂为此而不断努力,朱劲松这边却是一群大佬们总计算着内帑,都想把内帑的钱变成国库的。

心里越想越气,朱劲松干脆一屁股坐回了椅子上,冷哼一声道:“反正内帑也没钱,剩下的那点儿钱还要留做流动资金,断然是不可能给你们国库的。”

眼看着在朱劲松这儿是弄不到银子了,刘怀文干脆也不再提起这事儿,反而话锋一转,开始把话题扯到了粮仓上面:“陛下,今年的粮食眼看着还有几个月就要下来了,各地粮仓又能替换一批以前的存粮了。”

对于刘怀文这种生硬转移话题的行为,朱劲松倒也不以为意,只是冷哼一声后问道:“然后呢?怀文叔打算怎么处理这些存粮?”

刘怀文眨了眨眼睛,说道:“这些替换下来的存粮,臣以为可以拿来酿酒,酿酒剩下的渣子又可以做成饲料——把酒卖给那些欧罗巴蛮子,把饲料低价卖给大明百姓,可比低价卖出去要好多了。”

说到这里,刘怀文又忍不住撇了撇嘴,说道:“也是,粮仓里存了一两年的存粮哪儿有新粮好吃啊,再加上草原那边低价运过来的牛羊,还有百姓自家养的鸡鸭啥的也慢慢多了起来,这粮食吃的可不就少了呗。”

这还真是开天辟地头一回。

自从朱劲松起兵造反直到现在,大明就一直在执行着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的战略,各地粮仓里的粮食除了遇见灾害之外就只见进,不见出,总之就是奔着土地一整年颗粒无收也不会饿死一个百姓的标准去的。

对于这个标准,大明朝堂上的一众大佬们也都是经过讨论的——整个大明二十多个布政使司,每个地方的粮食都能保证当地百姓一年所需,那么只要不出现覆盖整个大明并且一盖就是好几年的灾害,大明的江山就能像铁打的一般稳固,再不会出现人相食的情况。

可是这些大佬们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粮食居然会有一天出现吃不完的情况。

曾诚心中一动,望着柯志明问道:“敢问柯指挥使,民间的粮价可还稳定?”

柯志明点了点头,答道:“自陛下登基御极至今,粮价基本上都在两文钱一斤或是三文钱一斤,并无什么起伏。”

曾诚心中大惊,待向柯志明确认过是大米的价格后,曾诚的脸色就变得有些难看。

朱劲松眼看着曾诚有些不对劲,忍不住问道:“怎么了?”

曾诚斟酌着答道:“启奏陛下,臣以为要么就是柯指挥使的情报有误,要么就是民间已然出了问题!”

“钱聋二十八年,粮价为十四文一斤,钱聋四十九年,粮价为十七文到十八文一斤,只有糠稀十年的时候,以及雍正年间,曾经出现过低于十文钱的粮价。”

“按照柯指挥使所言,我大明现在的粮食不过是两三文钱一斤,谷贱至此,臣只怕百姓的生计……”

朱劲松同样心中一惊,猛的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踱着步子说道:“不应该啊,大明虽然产粮,可是这粮价?”

朱劲松又将目光投向了柯志明:“民间呢?百姓生活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