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八零年代女首富第576节(2 / 2)


  但周秋萍又给他画了大饼,请他帮忙当中人,介绍合适的原料供应商。

  她开的是食品工厂,油、面粉以及鸡肉是最基本的需求,需要长期供应商。如果做的好的话,需求量肯定特别大。

  孙厂长信誓旦旦,现在他们农场的小麦都没办法满足方便面厂订单,他已经从其他地方购买小麦了。

  周秋萍也强调,她在中国的炸鸡半成品工厂,一个养鸡场根本不够,找了好几家养鸡场合作,才勉强能够维持。

  这些说明什么?说明她是金主呀,她是能够源源不断给你下订单的金主。

  诺维科夫以前是罐头厂的厂长,怎么可能跟农场不熟?有他当中人,周秋萍他们在找原材料这件事上,可以少跑好多路。

  她直接招呼李工:“这些事就交给你了,我只管钱,其他的事得你负责。”

  李工愁眉苦脸,他当初只答应卢振军先到乌克兰来看看啊,他真的没承诺要在这儿经营一家工厂。

  他虽然会说俄语,但乌克兰都已经跟苏联闹掰了,联合其他逆子一道捅了老父亲。说不定人家以后连俄语都不说了呢。

  周秋萍却摊手:“那你让我怎么办?就没比你更合适的人了。”

  她又压低声音,跟人推心置腹,“您想想看,乌克兰是什么地方?重工业特别发达,要说军工业,除了俄罗斯就是他了。他们现在根本不稀罕那些,好多东西都直接拆了当废铁卖。咱们在国内流口水都得不到,在这儿根本不当回事。”

  李工又想瞪她。

  他在心里骂脏话,都说周秋萍是卢振军的学生,还真没说错。存心用钩子钩他呢。

  他卖的是卡拉ok机和厨房设备,可他是搞军工出身的呀。他是军工厂的高级工程师。

  周秋萍糊弄了国内的老实人,又去忽悠外国人,在诺维科夫的指点下,去乌克兰银行搞贷款。

  这回她以工厂和美金为抵押,问基辅银行贷款相当于60万美金的库邦币。

  银行的人相当奇怪:“你是外资工厂,你直接用美金不就行了,为什么要用库邦?”

  说实在的,虽然乌克兰政府推行库邦,但这种货币在本国境内还比不上卢布受欢迎。尤其是库邦印刷技术粗糙,甚至被老百姓戏称为糖纸。

  周秋萍煞有介事:“我可不敢用。我在街上用美金买你们的套娃,警察都过来没收,说我在私下非法兑换外汇。”

  银行经理哈哈大笑,嘴里嘟囔着什么。

  石磊没有翻译过来,显然是脏话。

  自从经济动荡之后,腐败现象愈发严重。乌克兰的警察和俄罗斯的警察一样,被主动行贿的中国人养刁了胃口,已经迅速适应了新规则,开始主动敲诈了。

  库邦不受欢迎,外国商人有美元和厂房作为抵押,想贷就贷呗。

  银行相当痛快的地同意了这笔贷款。

  等到签完贷款合同,周秋萍才暗自松了口气。

  好了,现在她应该去造船厂看她的万吨巨轮了。

  她抬起头来朝庞老板微笑:“不早了,我们赶紧回去张罗下吧。”

  正月十五都过了,新年已经结束,可不得精神抖擞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了。

  第456章 尼古拉耶夫造船厂

  周秋萍说干就干, 拿到贷款便出发。

  黑海造船厂是苏联境内唯一的航母总装厂。在漫长的时光里,地图上甚至找不到它的存在。

  但从去年8月份开始,尤其圣诞节当天红旗彻底降落之后, 这种情况发生了突变。

  失去了苏联订单的黑海造船厂不得不想办法自救。冷战结束, 原苏联国家的军方忙着卖船卖舰还来不及,谁还愿意掏钱造船。那就赶紧转民用吧。

  但悲剧在于, 苏联境内工业自成体系, 给他们下订单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原社会主义国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红旗纷纷倒下,原政府接二连三地下马,大家都忙着从公有到私有的转变,谁还掏钱继续支付订单呢?

  周秋萍要买船, 一开口人家造船厂就愿意接待, 正是因为他们有货船砸在手上, 现在无人买单。

  从基辅到尼古拉耶夫,据说是可以坐飞机的, 但是飞机航班稀少。具体什么时候有?说不清楚。

  苏联解体并没有让乌克兰稳定下来, 相反的, 整个社会更加动荡。大批工厂停工,还在工作的人也心不在焉。

  大家也懒得等航班了,直接坐火车。反正两个城市之间隔了500多公里, 并不是漫长的让人无法忍受。

  只是火车条件让人不敢恭维,比东方快车差远了, 卧具又破又脏, 车子速度慢到让人崩溃。

  斯拉夫人爱喝酒好像不分俄罗斯和乌克兰, 本地乘客上了车, 第一件事是脱衣服,二件事就是掏出白酒瓶,然后咚的一声放在桌子上,在接下来刷了一下摸出的下酒菜。

  衣服大家都穿的差不多,白酒也看不出高低贵贱,唯有下酒菜最直观体现了大家的经济水平。

  有人拿着半只烤鸡,有人就着一块熏鱼,最神奇的是周秋萍看见还有人靠着一块黑面包下酒。撒在黑面包上,白花花的不知道是盐还是糖。

  好在车厢里人的酒品不错,具体表现为喝完了就倒头大睡,而不是发酒疯。

  让周秋萍惊讶不已的是,不知道他们是如何设置闹钟或者生物钟的,明明都已经醉的分不清东南西北了,到了站点,却一点也不耽误他们立刻睁开眼睛,摇摇晃晃地下车去。

  途中经过小车站,他们看到了更破旧的火车,等候上车的人似乎是本地农民。

  和周秋萍潜意识中固定化的又高又壮的斯拉夫人不一样,农民基本上形销骨立,眼神忧愁,就像俄国油画里的农民形象。

  还有位老太太怀里抱着鹅,木然地看着前方。

  苏联解体前后,食品价格上涨厉害。看着上涨的钱显然没有落在农民身上,他们的生活反而更加困苦了。

  石磊在旁边解释:“这边汽车虽然不贵,但是很多人承受不起油价,所以农民都是坐火车慢车。现在车票价格还没涨,以后就说不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