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一章哈萨克斯坦(2 / 2)

  1945年,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为了纪念这位作曲家,阿拉木图人民将原名为“弗拉基米尔”的街道改为“冼星海大街”。同时,他们在冼星海大街和加加林大街的交会处树立起荷花形状的冼星海纪念碑,碑文采用中、哈、俄三国文字,铭记了这位作曲家的生平,凝结着哈萨克斯坦人民对其浓浓的哀思和敬佩。

  阿拉木图郊区的街道

  “石国大镇”塔拉兹

  塔拉兹坐落在哈萨克斯坦南部塔拉斯河畔,毗邻吉尔吉斯斯坦,为江布尔州首府城市。塔拉兹曾隶属于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中的石国,居于连接欧亚的枢纽地位,是石国重要的城镇,也是欧亚大陆传播文化、科技的桥梁。

  塔拉兹是江布尔州首府,位于该国南部塔拉斯河畔,位于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图为表现中世纪时塔拉兹的绘画。

  ◎历史沿革

  据中国唐代杜环《经行记》中记载,唐朝时期,塔拉兹被称为怛罗斯。唐朝高僧玄奘(即《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赴印度取经时曾经行塔拉兹。后来,玄奘回到唐朝,口述沿途经过的风土人情,他的弟子们将这些经历编纂成《大唐西域记》。其中,对塔拉兹的表述极为详尽:“千泉西行百四五十里,至呾逻私城,城周八九里诸国商胡杂居也。”

  唐朝时与西域各国通商频繁,长居于唐朝都城的外国商人,以昭武九姓中的康国、石国人最多。他们将中亚音乐、舞蹈、宗教传入中国,又将中国的丝绸、造纸、陶瓷技术传播到波斯和欧洲,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中国元代时期,怛罗斯城被占据此地的花剌子模称为塔剌思。成吉思汗大军西征时,灭掉花剌子模,命令河中府(即今山西省部分地区)数百名百姓迁居到塔剌思,将此地纳入蒙古帝国版图。

  此后,塔剌思随着哈萨克斯坦国运的起伏数易其主,名称也由奥利埃-阿塔、米尔卓扬、江布尔,改为如今的塔拉兹。

  ◎怛罗斯战役

  公元8世纪中期,欧亚大陆上存在着国力鼎盛的三大帝国,分别是拜占庭帝国、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其时,为巩固边疆防卫,大唐帝国在疆土西部的龟兹镇(即今新疆库车县)设置安西都护府,用以管辖西域各国。

  唐朝天宝年间,驻守安西都护府的是名将高仙芝。他能征善战,多次率军讨伐西域国家,俘虏了撒马尔罕国王,又将塔什干国王处死。一时间,唐军在西域国家风头大盛。唐军的威势引起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忌惮。

  公元751年,阿拔斯王朝的东征军和高仙芝麾下的唐军在石国怛罗斯城狭路相逢,展开殊死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怛罗斯战役。这场战役中,唐军败北,高仙芝退守龟兹,唐朝对西域各国的控制力大大减弱。经此一役,阿拉伯帝国声威大盛,取代唐帝国控制了哈萨克斯坦上的大部分国家。直到现在,很多城市的建筑仍然呈现出阿拉伯风格的流行元素。

  塔拉兹城的古代陵墓

  ◎“塔拉兹之门”

  塔拉兹规模不大,城市结构较为松散,几乎看不到高楼大厦。许多地方的建筑已颇具年份,还保留着苏联或阿拉伯式的建筑风格。芭蕾舞歌剧院是典型的苏联建筑,乳白色窗沿门框镶嵌在明黄色外墙之上,整体色调鲜活明亮。

  进入塔拉兹城,需经过一座蓝白色系的门状建筑。两侧带有铭文的石基之上,矗立着长方形白色石柱,柱上以貌似洋葱头的小塔为顶,塔顶漆成蓝色,格外清新。城门上跳跃着几个俄语字母,它是塔拉兹的俄文称谓。小塔形状及字母排列方式,都具有典型的阿拉伯风格,清新自然,铭刻着古老大食文明的印记。

  “丘陵之城”卡拉干达

  矿工纪念碑

  卡拉干达城位于哈萨克斯坦中部的丘陵地带,是卡拉干达州的首府城市。卡拉干达境内丘陵遍布,随处可观赏到沙丘、绿丘连绵起伏直达天际的美景。因此,卡拉干达又被称为“丘陵之城”。

  ◎卡拉干达煤田:大自然的黑色宝库

  在卡拉干达境内,蕴藏着丰厚的煤炭资源。19世纪中期,随着小煤矿的开采,运输煤炭的铁路随之建立。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及哈萨克斯坦居民涌入煤矿附近“淘金”,原本人烟稀少的地方逐渐形成依煤矿而居的居民区,进而形成城市。慢慢地,采煤和采煤机械制造成为卡拉干达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卡拉干达市被人们誉为“煤都”。

  诸多大小煤矿中,卡拉干达煤田是全市乃至全国最大的炼焦煤产地。据相关学者考证,根据形成时代和地质成分差异,卡拉干达煤田可分为石炭纪近海型煤系和早侏罗纪内陆型煤系。这两种煤系可开采出炼焦煤、烟煤、褐煤等多种煤炭,开采方式也大有区别。经过数十年的工业性开发,卡拉干达煤田仅炼焦煤一项,年产量就已达到数千万吨。煤矿资源大大带动了工业发展,卡拉干达成为中亚地区举足轻重的工业城市。

  ◎额尔齐斯一卡拉干达运河:人力胜天的浩大工程

  哈萨克斯坦中部丘陵地区气候干燥少雨,荒漠化严重。紧缺的水资源大大制约了中部地区工农业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哈国政府先后两次修建横贯中部地区的额尔齐斯一卡拉干达运河。

  运河发源于额尔齐斯河右岸,流经埃基巴斯图兹煤区、卡拉干达市后,汇入努拉河,再向西南延展至杰兹卡兹铜矿区。在运河经行的城市,采用铺建输水管道的方式引水入城,解决城内普遍的供水困难问题。连同河道和输水管道,运河总长800多千米,工程浩大,惠及多所城市、矿区,有效缓解了气候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又一次见证了人类不屈于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

  随着时代进步,以采矿为主的工业产业已经不能满足卡拉干达城多元化的发展需要。于是,卡拉干达城在原本的煤矿居民区外,又建起以文化、行政、教育为主体的新城区。其中,卡拉干达国立技术大学是哈萨克斯坦的重点学府,汇集了哈萨克斯坦本国英才及来自各个国家的留学生。

  2012年,在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推动下,哈萨克斯坦第四所孔子学院落户卡拉干达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成立进一步深化了中哈友谊,为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丘陵之城”卡拉干达

  美丽的恰伦大峡谷

  在中哈边境,连接中国伊犁霍尔果斯口岸和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广袤草原间,静卧着一座千年古峡谷,名为“恰伦”。经考证,恰伦大峡谷形成于新生代中的古近纪,是水流的切割冲刷在地表留下的深深褶皱。远远望去,恰伦大峡谷狭长深邃,如同造物主在草原上不经意撕开的不规则裂缝。它风貌多变,景色奇幽,和闻名世界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各擅胜场,难分高下。

  美丽的恰伦大峡谷

  ◎红恰伦

  走近大峡谷入口,会看到颇具古意的集装箱值班室。在值班室近旁,立有一块写着“恰伦大峡谷”的大牌子。为安全起见,道路两旁安装了护栏。凭栏下望,数不清的暗红色巨大岩石守卫在峡谷两侧,显得谷底的道路愈发狭窄曲折。

  红色巨岩的岩身呈现出层层堆叠的板状形状,颜色深浅不一,有的通体褐红,有的在暗红间杂以线条优美的土黄色花纹,如同精心绘刻而成,让人啧啧称奇。下到谷底,一股浓重的压迫感油然而生。

  峡谷中怪石嶙峋。细细品鉴,有的如同巨龟驼山,有的好似公鸡晨鸣,有的像极飞蝶轻舞,有的貌若骏马疾驰……观赏角度不同,看到的岩石形状也随之变化。说不尽的千姿百态,数不胜数。

  如果有哈萨克斯坦的老向导同行,就会听到许多关于岩石的美丽传说。比如一块形态类似古代武士的巨岩,就被哈萨克斯坦人民视为古代著名汗王的象征。这位统一过古代哈萨克民族的“汗王”屹立在峡谷边侧,眺望着莽莽草原,保佑着他的子民世代平安。

  在峡谷前段,岩石多呈现暗红色。因此,这段峡谷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红恰伦”。

  ◎黑恰伦

  红恰伦尽头是一个悬空而立的山洞。穿过山洞后,眼前景物陡然一变。

  这段峡谷比上段峡谷要窄小一些,岩石依旧嶙峋稠密。不同的是,这里的岩石横断面不再是纯然的暗红,而是呈现出暗黑色鱼鳞形态。走在谷中,两边好似挂满了大大小小的黑色瀑布。顾名思义,这段峡谷被称为“黑恰伦”。

  还未走到黑恰伦尽头,就有响亮的水声传入耳鼓。紧行几步,会看到一条湍急的河流挡住去路。河流两岸林木苍翠,和之上的光秃岩壁形成鲜明对比,如同坐落在广袤沙漠里的一片绿洲。坐在岸边,一股凉意沁人心脾。树下小憩时,望着碧空白云,耳听身畔流水,心会与景物逐渐融为一体,切实体味到“天人合一”的奇妙与畅快。

  运气好的话,会邂逅偶尔飞过峡谷的草原苍鹰,与峡谷间的苍茫景色两相应和,更增添了鹰之勇俊和谷底之苍凉。当然,苍鹰不会无缘无故降临峡谷。它的出现,通常是为了捕食峡谷中的小动物。据生物学家统计,恰伦大峡谷林、石、水、草地等多样性景观孕育了上百种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植物更是超过了1500种,堪称草原生物的“百科全书”。

  ◎形成原因

  恰伦大峡谷的美丽神秘让人叹为观止。不过,如此秀丽的景观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有一种观点认为,峡谷的形成是地震的结果。地壳震动形成缝隙,再经过水流的反复冲刷,缝隙越来越深,进而形成峡谷地带。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奔涌不息的河水会穿透地表的岩层,久而久之,穿透的部位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就形成了峡谷。

  沉积岩

  恰伦大峡谷中,堆叠板状的岩石比比皆是。仔细观察,会看到岩石质地较为疏松,表面还有大小不一的孔洞。这类岩石叫作沉积岩,是地球表面的主要岩石。

  地壳运动时,地表会形成高山、沟谷。慢慢地,地表和空气中的碎屑物经过液体腐蚀溶解,凝结成体积较大的岩石状固体。这种固体又经过风力搬运,挪移到最终位置,继续接受空气中碎屑物的残渣,像滚雪球一般,体积越来越大,逐渐固定在原地。千万年后,它们经过风吹雨打,呈现出各种形状,成为人们如今看到的沉积岩。

  当然,这两种推测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仅仅是推测而已。毕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奇妙壮观,有待人类探索的奥秘还有许许多多。

  美丽壮观的恰伦大峡谷

  哈兹拉特苏丹清真寺

  中亚最大的清真寺

  阿斯塔纳城是世界知名的现代化都市,建筑形态新潮前卫,千奇百怪。在鳞次栉比的摩登建筑中,一座宏伟壮观的传统建筑分外抢眼。它就是建于21世纪初的哈兹拉特苏丹清真寺,可容纳将近1万人同时做礼拜,是哈萨克斯坦乃至整个中亚最大的清真寺。

  哈兹拉特苏丹清真寺内景

  ◎传统和现代的完美融合

  哈兹拉特苏丹清真寺通体洁白,总面积超过17000平方米,屹立在美丽的伊希姆河左岸。每到黄昏,夕阳余晖铺陈在洁白寺体上,加上周围辽阔无际的大草原,使整座哈兹拉特苏丹清真寺宛若古老的神殿,于静谧中透出无上的庄严肃穆。

  清真寺正门十分高大。白色门框上,从上到下雕刻着整齐的薄荷绿传统花纹。略尖的、穹庐形状的门框顶部,金色、薄荷绿和乳白色花纹构成繁复整齐的图案。图案下方是四扇可供出入的门扇,门扇上方各有一个满是金色花纹的半圆形顶座。远远望去,从上到下,正门门框内有规律地出现多种几何图形,金、绿、棕、白多种颜色层次分明,显得分外整洁雅致。

  进入礼拜大厅,眼前的景象已非“壮观、美丽”等形容词可以概括。雕满有规律花纹的巨大圆形穹顶和地板上湛蓝色花朵形状的硕大图案上下呼应,挂在穹顶下的大型水晶灯无形中拉近了天花板和地板的视觉距离。大厅中,每隔相等的距离,就有竖条纹图案的白色圆柱竖立其中。所有圆柱以大厅中央花朵图案为圆心,列成两排圆形。内外圆形之间,每四根柱子的顶端,又雕刻着和大厅中央穹顶一样的图案,并均有一盏中型水晶灯挂于其下。置身于此,震撼于大厅设计的精美、工程的宏大,往往会不由自主地顶礼膜拜,沉浸在艺术的美丽和宗教的神秘之中。

  宣礼塔

  在哈兹拉特苏丹清真寺四角,耸立着四座高达77米的宣礼塔,为宏伟的寺体增添了几许庄严。宣礼塔是清真寺必不可少的建筑。按伊斯兰教风俗,穆斯林一天要举行五次礼拜。礼拜时间一到,清真寺内的宣礼者就会登上寺旁的高塔,高声念诵宣礼词。住在清真寺周围的穆斯林们听到宣礼词的声音,就会放下手中的事情,赶到清真寺中礼拜。

  慢慢地,穆斯林和各族人民杂居在一起,不一定在清真寺附近定居,加上喇叭、广播等现代传音设备的普及,宣礼塔的装饰作用越来越大于实际作用,逐渐成为清真寺的装饰性建筑。

  哈兹拉特苏丹清真寺位于首都阿斯塔纳,坐落于本地伊希姆河的左岸。

  随着社会的发展,哈兹拉特苏丹清真寺的很多设施也开始“与时俱进”。穆斯林顶礼膜拜前,有净身及净手净脚的传统习俗。过去,穆斯林往往会在附近河中打水净身。如今,哈兹拉特苏丹清真寺中设有现代化自动出水的水龙头和专门的沐浴设备,可供教徒们方便地清洗身体。

  除了礼拜大厅外,清真寺还设有图书馆、餐厅和专供教徒们研习教义的教室。当然,和自动化出水设备类似,这些地方也装备了现代化电子设备,多媒体教学及数字化查询系统在此得到了广泛应用。

  清真寺为参观的游客提供了诸多便利,比如,入口处有专门的女式头巾、披肩和服饰,可让女性游客尽兴参观又不违背宗教习俗。

  潘菲洛夫-28勇士纪念公园

  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

  在阿拉木图的果戈里大街,坐落着一座特殊的公园。它的园区面积足有十八公顷,林木葱郁,风景秀雅。和一般公园不同的是,它在绿意盎然中,还散发着浓浓的沧桑味道。它就是潘菲洛夫-28勇士纪念公园,是为了纪念“二战”时期的28名烈士而建。它的存在告诉每一位游客,任凭时间流逝,日月轮转,曾经的英雄及他们所代表的精神、事迹,会永远定格在人类心中,永志不忘。

  卫国战争老战士代表在潘菲洛夫-28勇士纪念公园参加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仪式。

  ◎退无可退,玉石俱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以欧洲、北非战场为主的西战场和以亚洲、太平洋为主的东战场上,展开了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战斗。战斗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潘菲洛夫和他所率领的316师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二战”中,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哈萨克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一起,勇敢地投入到反法西斯、保卫国土的战争中去。1941年9月,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发布第35号训令,计划围歼莫斯科守军,进而攻占莫斯科。为了抵挡德军的进攻,守卫莫斯科的苏军展开了激烈的反击,最终没让德军的野心得逞。这就是史上著名的“莫斯科保卫战”。

  1941年10月,装备精良的德国坦克先头部队向莫斯科进发。其时,组建于阿拉木图的苏军316师受命抗击德军。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316师顽强抵抗,抵挡住德军坦克及装甲部队一轮轮的强攻。在德军强大火力的推进下,苏军316师被迫退守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区。这一地区距离莫斯科市中心仅40千米。“二战”后,据德军幸存将官回忆,进攻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区时,他们的望远镜已经能看到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塔尖建筑。

  潘菲洛夫-28勇士纪念公园里的长明火台和英雄群雕纪念碑

  面对德军上百辆坦克的冲击,316师在缺乏重武器,兵力仅为德军四分之一的劣势下,和德军展开殊死搏斗。他们大喊着“莫斯科就在我们身后”的口号,宁死不退,在弹尽粮绝的绝境下,和敌军展开近身肉搏战。隶属于316师1075团4连的28名勇士以血肉之躯为引线,怀抱炸药包或燃料瓶扑上德军坦克,与敌军同归于尽。最终,28名勇士全部以身殉国。勇士们的壮烈和坚忍让德军铩羽而归,粉碎了希特勒侵占莫斯科的阴谋。

  ◎英雄虽逝,精神永存

  战争结束后,为表彰316师的英勇表现,苏联国防部将“近卫红旗潘菲洛夫师”的称号授予316师。可是,当朱可夫元帅试图联系316师师长潘菲洛夫时,才得知潘菲洛夫已壮烈牺牲,卒年48岁。潘菲洛夫虽然牺牲了,“近卫红旗潘菲洛夫师”的番号却保留下来,在之后的卫国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成为著名的英雄部队。

  20世纪70年代,哈萨克政府在阿拉木图建立起潘菲洛夫-28勇士纪念公园。潘菲洛夫半身像立于公园南面路口,雕塑右手抚胸,表情肃穆,仿佛战火的苦难仍然燃烧在他心中。公园东部的黑色大理石甬道上,长明火在铜制的金星中央熊熊燃烧,象征着“为了自由和领土完整而牺牲的英雄永远在人们心中”。

  甬道尽头,巨大的28勇士群雕像昂然卓立,保持着英勇的战斗姿势,脸上刻满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果敢坚毅。在雕塑的底座上,用俄文刻有那句莫斯科保卫战时著名的口号:“伟大的俄罗斯,我们已退无可退,身后就是莫斯科!”

  如今,在阿拉木图,每对夫妻在新婚时,都会来到28勇士雕像面前瞻仰缅怀,感谢战斗英雄用鲜血为人民换来如今的安定生活。潘菲洛夫-28勇士纪念公园已不仅仅是一方景点,更是一种纪念、一种信仰。

  “第二导师”阿尔·法拉比

  在阿拉木图,街道多以名人的名字命名,阿尔·法拉比大街正是其中一条。公元870年,阿尔·法拉比出生在呼罗珊地区(今西南亚一带)。通过勤奋学习,成年后的阿尔·法拉比精通阿拉伯语等多种语言,在逻辑学和哲学上显露出非凡的天分,对数学、医学、政治学、音乐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创建了伊斯兰政治哲学,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编纂、注释做出很大贡献,是公认的伊斯兰学术传统中的“逻辑学之父”。从公元10世纪起,阿尔·法拉比被东西方学者公认为继“第一导师”亚里士多德之后的“第二导师”。

  共和国的货币上印有“第二导师”阿尔·法拉比的头像

  ◎“第二导师”之称的由来

  曾有学者评论法拉比为“创立了一个学派并作为导师而知名的第一位穆斯林哲学家”。阿尔·法拉比的“导师”称谓即源自穆斯林。在伊斯兰传统文化及学术理论中,“导师”一词,不仅仅指在某一学术领域的集大成者,更多偏重于对后世不同学术领域的奠基和导引作用。

  对于法拉比为什么被称为“第二导师”,后世学者们向来有着不同的见解。当代埃及作家朱玛等人认为,法拉比对“第一导师”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多有注释解析,将其推广到伊斯兰哲学界,再加上他本人博学多才,是著名哲学家,所以得到“第二导师”的称号。有些古代学者认为,“第二导师”称谓是因为法拉比在逻辑学上的贡献仅次于亚里士多德,并对逻辑学多有创新,或因阿尔·法拉比是第一位伊斯兰哲学家。

  阿尔·法拉比的手稿

  当然,无论古今中外的学者怎样争执,阿尔·法拉比对伊斯兰哲学的巨大贡献及其“第二导师”的地位都是牢不可破、毋庸置疑的。

  ◎阿尔·法拉比与伊斯兰哲学

  在阿尔·法拉比看来,认知论和知识论体系密不可分。他综合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哲学理论,提出哲学的最高境界不是为了功利,而是为了“救赎”。

  阿尔·法拉比的生活方式和他的哲学理念息息相关。他终身未婚,淡泊名利,不追求物质的丰足,在数学、音乐和科学领域多有建树,过着亲近自然和研究学问的完满生活。

  杰出人物阿布赉汗

  在沙俄侵略哈萨克汗国时期,哈萨克涌现出无数不畏强敌、抗击外侮的英雄人物。哈萨克汗国可汗阿布赉汗即其中的一位。阿布赉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骁勇多谋,功绩彪炳,开创了富饶、自强的“阿布赉时代”。

  阿布赉

  ◎少年时代:风雨飘摇,多历磨难

  阿布赉原名阿布曼苏尔,具有哈萨克汗国可汗血统,父亲是中玉兹的贵族,家境宽裕。在他出生的18世纪初,创立于15世纪中期的哈萨克汗国早已威风不再,分裂成以大、中、小三个玉兹(汗国划分的行政管理区域)为主的小汗国。每个小汗国之下,诸多高级官员“苏丹”也利用职权各行其是,整个汗国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此时,征服了西伯利亚的沙俄又将战火燃向哈萨克草原,试图通过占领这片草原,打开进入其他亚洲国家的门户。

  沙俄政府采用贿赂和征战相间的手段,很快降服了小玉兹。同时,沙俄政府挑起准噶尔汗国与哈萨克汗国之间的战争,“借刀杀人”,达到摧毁哈萨克汗国的目的。在一场抗击准噶尔部队的残酷战斗中,阿布赉的父亲瓦里战死沙场。幸运的是,年仅13岁的阿布赉被父亲的忠仆所救,留住了性命。不幸的是,家族败落的阿布赉遭到所有亲戚的厌弃,不得不投靠乌孙部落的吐烈比,成为一名饲养牲畜的仆役。

  从高高在上的汗国贵族到人人唾弃的贱役仆从,阿布赉可谓尝遍了人间冷暖。不过,坎坷的经历并未让他意志消沉,相反,他在操持杂务的同时不忘学文练武,伺机一展抱负。

  ◎统治时期:一统家园,建立伟业

  18世纪30年代,中玉兹汗阿布勒班毕特不服从沙俄的威逼利诱,组织军队抗击准噶尔人的侵扰。此时,阿布赉已成长为英姿勃勃的青年,他向吐烈比申请加入哈萨克军队,跟随阿布勒班毕特汗为首的大军赶赴战场。

  在一次战斗中,准噶尔将领势不可挡,哈萨克军队节节败退。阿布赉自告奋勇出战,高喊祖父“阿不赖”(曾任哈萨克汗国将军)的名字,砍下敌军将领的首级,使哈萨克军队反败为胜。这一战后,哈萨克人称他为“阿布赉”。阿布赉骁勇善战的名声不胫而走,被阿布勒班毕特汗封为“苏丹”。此时,阿布赉还不到三十岁。

  其后,阿布赉多立战功,数次粉碎了准噶尔军队的侵略和沙俄的收买阴谋。对内,他采用多种举措,促进牧业兴旺,保障了草原人民的生活。对外,他远沙俄而亲大清,使整个哈萨克汗国逐渐摆脱沙俄的控制,走向统一、稳定的局面。

  1771年,阿布勒班毕特汗病逝后,阿布赉被公选为汗王。继任仪式上,来自草原各部落的首领用白毡抬起阿布赉,并将他的外袍撕成碎片保存,表达对阿布赉的衷心钦佩和爱戴。

  1781年,在草原歌手“您使我们高枕无忧……您使我们马牛满山……我们愿从三个玉兹舍出三条性命,只要能把您的生命来抵换”的悲伤歌声中,阿布赉溘然长逝。

  阿布赉汗戎装像

  “诗圣”阿拜

  阿拜,全名阿拜·伊布拉希姆·库南巴耶夫,生于19世纪中叶,素有哈萨克斯坦“诗圣”之称。他的思想广博渊深,见解精到独特,作品囊括了政治、文化、经济、风土人情等多个领域,成为一代代哈萨克人的精神明灯。阿拜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伟大的民族情操,使他在世界文坛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归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诗圣”阿拜

  ◎脱离家族,弃富从文

  阿拜出身贵族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上学时,兴趣广泛的阿拜自学了多种东方民族语言,对东方文学作品也多有涉猎。在俄罗斯教区小学上学时,又大量阅读了普希金、屠格涅夫等文学巨匠的作品。大量阅读为他打开了一个广博的天地,促使他的思维愈加敏锐,思想也愈加深邃。

  其时,哈萨克处于俄国政府的殖民统治下,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十分不足。身为世袭继承人,阿拜不得不听从父亲的指派,辍学在家,学习管理各种部落事务。这一阶段,阿拜大量接触了哈萨克底层社会的人民,对他们的思想、生活状况有了深切了解。同时,阿拜也接触到了大量宝贵的哈萨克传统文化。

  随着和底层人民的频繁接触,阿拜对俄国殖民政府及本地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越来越不满。终于,阿拜公开宣布与家族决裂,远赴俄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诸多志同道合之士的熏陶下,阿拜的眼界越来越开阔,开始了抨击时弊的诗歌创作。

  “诗圣”阿拜塑像

  ◎以文为刃,针砭时弊

  阿拜的语言丰富细腻,艺术性极高。描写夜空的诗句充满了哲理:“一轮满月悬挂在深邃的夜空里。微弱的星光在远方眨眼。苍穹显得无边无际,深不可测。仿佛在挑逗人类有限的智慧与幻想。视野与想象都无法追逐的寥廓的宇宙,仿佛在静静地注视着人类,使人的思维显得灰尘般渺小。”描写月下草原的字里行间满溢着诗人对家乡的热爱:“披着月色的沉寂的草原,仿佛在轻轻蠕动,具有一种特殊的风韵。而草皮上颤动的月光,更像一闪一闪的磷火,一阵阵随风飘来的野草的芳香,令人感到沉醉……”

  阿拜代表作《阿拜箴言录》中,条条言简意赅的话语描写出诗人的处世哲学和智慧:“你当帮助有学识的人。帮助那些不争气的人,只能使他越发堕落……凭着鸿运超群的帝王,不如凭着智慧超群的庶民”,“毅力、智慧和心为各自的本领相持不下,便一同去找科学,请求它做出公断”,“不要只顾眼前,要看得更高!美好的时代虽然还遥远,但终究会到来!要满怀信心地、勇敢地向你认定的目标飞去”……

  综观阿拜的作品,可谓字字珠玑、句句血泪,充满了针砭时弊的辛辣,对底层人民“怒其不争”的愤慨以及对祖国、民族拳拳的热爱之情,是世界文学史的瑰宝。

  战斗英雄包尔江·玛穆什

  包尔江·玛穆什,又译为包尔江·莫穆什吾勒,是“二战”时期苏联卫国战争中著名的哈萨克籍苏联战斗英雄。他骁勇善战,不惧牺牲,立下了赫赫战功,是哈萨克人民心目中的圣人和英雄。

  ◎战争的代价

  1941年6月,苏联与纳粹德国为首的轴心国展开了为期四年之久的惨烈战争,史称苏联卫国战争。战争开始后,为保家卫国,无数哈萨克籍有志之士参军入伍,远赴莫斯科抗击纳粹德国的入侵。起初,在德军的步步紧逼下,苏军处于不利地位。莫斯科保卫战后,苏军付出316师几乎全军覆没的惨痛代价,方才扭转战局。其后,经过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会战,苏军终于反败为胜,逼得德军开始采取全面守御的被动战略。

  1943年8月至1945年初,苏军步步紧逼,发动了十次斯大林突击、匈牙利战役、西里西亚战役等多次战役,兵临柏林城下。柏林是德国的心脏城市。希特勒调动上百万人死守柏林。在苏军的猛烈攻势下,德军宣布投降,希特勒自杀身亡。以苏联潘菲洛夫师为首的部队将苏联红旗插上了柏林国会大厦的顶端。这标志着苏联卫国战争大获全胜。

  哈萨克人民为这场战争付出了巨大代价。哈萨克在为战场输送了近600万吨粮食、70余万吨肉类和47亿索姆(约合今63亿人民币)物资之外,还兴建了近500家兵工厂生产战时武器。损耗最大的要数人力资源了,当初远赴战场的100多万哈萨克将士仅有半数生还。

  战争中,哈萨克军队组建了火炮团、空军团等师级、旅级部队,在一场场战役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其中,以潘菲洛夫、哈布杜林、阿丽娅·莫勒达古洛娃、包尔江·玛穆什等将士为代表的500名哈萨克儿女获得了“苏联英雄”的荣誉称号,在哈萨克历史上书写下光辉的印记。

  包尔江·玛穆什组图

  ◎英雄精神永垂不朽

  包尔江·玛穆什曾经就职于哈萨克银行和政府部门,工作稳定舒适。在“二战”爆发后,他毅然舍弃安定的环境,抱着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投身到战争最前线。莫斯科保卫战中,包尔江·玛穆什指挥的1073步兵团和德军装备精良的坦克部队抗争到底。之后的列宁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及东欧战役、攻克柏林战役中,包尔江·玛穆什都率领哈萨克将士充任先锋,打了一场场硬仗。

  对哈萨克人民来说,包尔江·玛穆什是神一般的存在。以上校军衔退役后,包尔江开始从事写作工作,将战争中可歌可泣的事迹和自己对战争的思索倾注到笔下,再现了诸多惊心动魄的场景,为哈萨克将士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